吹风还是下雨,打雷还是天晴。天气预报内容产生的过程神秘感十足。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天就跟着涪江观察的镜头,去看看幕后大神们是怎样夜观星象,掐指一算的吧。
天气预报的第一步——汇集来自全国、省、市的“天、空、地”的数据。
“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会产生云、沙尘、降水等数据,颜色深浅代表概率大小。绵阳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数据,颜色越深,发生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概率越大。
这些是绵阳8个国家气象站、631个自动气象站的数据。
记者身后的这些设备,会24小时自动监测风向和风速、空气湿度、温度、气压等数据,每15秒就会自动上传至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实时反映绵阳地区的气象变化情况。
海量的数据要经过复杂的方程式运算。绵阳气象台台长谢开川:“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方程,代表一个小气块在水平的运动轨迹,在我们的大气中存在无数这样的小气块,所以需要海量的运算,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处理。”
数据有了,经过计算以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数据模型,大家看到的这一个平台就有十几种,还有多种AI推算的气象大模型,提供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等众多气象要素,地方气象台的预报员们以这些丰富资料作参考,进一步人工筛选、判断、订正,形成未来不同时段的天气预报,甚至可以定时、定点预测未来。
绵阳气象台台长谢开川:“比如(绵阳三台)三元(镇)这个地方,从19号到25号都没有明显降水,天气预报准确率,还达不到100%,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预报准确率在不断上升。”
近年来,绵阳采取多项措施,着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特别是在2024年,国家大气本底站在盐亭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造升级老旧自动气象站,新建平武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北川激光测风雷达及土壤水分观测系统,让气象监测系统更趋精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服务也会越来越精准。
文案:谢斌 张登军
配音、出镜:刘晏男
摄制:朱博文
编辑:练思佳 校对:王政 审核:袁媛 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