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扩大内需,是持续巩固经济势头向好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抓住宏观政策加力机遇,更大力度统筹消费和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就如何“多措并举释放消费潜力”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要对接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群众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开展“消费+”行动,加大消费券投放力度,促进“农商文旅体教康”融合发展;
◎制定促消费活动补贴政策,支持举办迎春消费月、重阳敬老、房产展销会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提升“爱绵阳∙巴适购”品牌效应;
◎瞄准“一老一小”、互联网新生代等消费力量,加快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演艺赛事经济,开展电子烟花秀、无人机秀、非遗集市等特色活动,推出更多引客流、聚人气的消费新热点。

2024年,绵阳在全省率先发布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统筹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超6.3亿元,发放5600万元的开学季礼遇、中秋国庆和重阳感恩大礼包,举办促消费活动500余场,带动消费超70亿元。
“爱绵阳·巴适购”入选全省十大消费促进品牌,新培育“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3个。文旅消费回暖升温,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5.4%、9.7%。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4场、“文化三推”活动9场。
面向全球发布“寻踪李白故里·探秘熊猫家园”旅游线路,预计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

赛事演艺活动与旅游的结合,被视作快速激活本地经济的消费密码,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就绵阳而言,如何把握赛事、演艺市场扩容和文旅产业繁荣“新风口”?
在市政协委员范宗荣看来,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型体育赛事及文化演出活动的举办;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大对现有的体育场馆、剧院等文化设施的改造升级、功能完善,提高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还要丰富活动内容,加大宣传力度,结合绵阳特色文化资源,策划和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演出活动,吸引游客关注。
首发经济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服务方式和独特的设计等,创造出超前的商品和服务,激发消费欲望,引领消费新潮流。
在市政协委员吴蕾看来,首发经济的多点开花与市场下沉正为二、三线城市消费增长提供新动能。因此,亟需政府发力加强制度供给,支持首店经济发展壮大。
对此,她建议开启首发服务“绿色通道”。对集团类首店入驻所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开启“绿色通道”,缩短办理时限。同时,打造首发集聚区,增强消费辐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高端商务楼宇积极招引集聚各类品牌首店;还要加大商业流通发展资金支持,出台首店扶持政策,按不同类别给予一定补贴,支持品牌新品首发。
“一老一小”、互联网新生代等消费力量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其中,银发经济正悄然崛起。
在市政协委员王正勇看来,要发展银发经济,就必须打造消费体验区。应针对老年群体消费属性,打造集商品销售、展览体验、医养服务、养生保健、康复护理等多功能于一体,满足银发一族生活和日常所需的消费场景。
其次,要规划建设消费、医养一站式的银发幸福园区,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养老生活环境。
业态兴、场景多、活力才足,丰富消费场景是持续释放消费新潜力的重要一环。
对此,市政协委员严华认为,必须丰富消费场景,提升绵阳特色美食IP。
首先,提升现有消费场景。支持人民公园、步行街、马家巷美食街、上马新村等网红美食聚集区提档升级,打造具有绵阳特色的美食街区。
其次,植入新兴消费场景,围绕万达广场、铁牛广场两大核心商业区,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融入美食文化,重点植入具有绵阳特色的沉浸式美食剧场、美食直播体验、深夜食堂、美食主题博物馆等新兴消费场景。
农产品既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必需品。如何释放农产品消费潜力,提升农产品产销价值?
市政协委员李全认为,要加大农村电商发展和农商对接,减少农产品在进入消费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减小交易成本;支持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和保值,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拓展周末游等近距离旅游休闲市场,培育农产品消费新动能。
(涪江观察记者 谢艳 彭雪 李锦辉 杨方彧/文 张莉 陈冬冬 胥江/图/视频)
编辑:秦琴 校对:张春梅 审核:廖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