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正当时 绵阳“守”艺人㉑丨郑金成:葫芦作画 烙笔生花

  • 涪江观察
  • |
  • 2024-09-18 16:34:40

0.jpg

  1600余年的沧桑历史,积淀了绵阳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代代薪火相传中,别具匠心的安州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留存下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有一位被当地人称为“葫芦哥”的农民艺术家,他以烙铁为笔,以葫芦为纸,轻巧勾勒间,精致细腻的图案便被烙烫在形态各异的葫芦上。

  他叫郑金成,今年51岁,从事葫芦烙画已20年有余,绵阳市级非遗项目安州葫芦烙画的传承人

微信图片_20240918145439.jpg


葫芦画里显神功

  平日里,郑金成除了打理10余亩葫芦地,其余大把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一支电烙笔、一排颜料,以及大大小小的葫芦,都是陪伴他最多的“朋友”。

  位于河清镇富乐社区菜市场的葫芦烙画传习基地里,成千上万个成品、半成品葫芦烙画,是郑金成多年积攒下的心血。其中,除了有长相标准的压腰葫芦,传习基地里还有千奇百怪的异形葫芦,以及各种迷你的手捻葫芦等等。

  诗意的山水、腾云的祥龙、绽放的牡丹……记者仔细观赏葫芦上的画作,发现一幅幅都憨态可掬、图案精美,方寸里藏着大乾坤。

1_副本.jpg

  郑金成详细向记者介绍,在葫芦上烙出这些画,主要分为立意、起稿、选材、选工具、调温、烙画等几步完成。

郑金成——

  “一个葫芦从下种结果,到最后能够摆上桌烙画,这一整个创作过程至少要三年多时间。

  ▷葫芦的果实采收后还需要晾置、风干足够时间,再对葫芦表面进行清洗抛光,才能成为我们创作的原材料。

  ▷首先选择色泽好、皮质厚、形状好的葫芦,根据葫芦形状来确定制作图案;

  ▷烙画时,需要掌握好温度、力度和速度,温度太高画面就不好把控,甚至容易画重、画燋;

  ▷晕染上色时,使用不同温度的烙铁,通过运笔快慢,使画面表现出深浅不一的色调,让画面更加立体,再根据画面风格来表现技法。”

  谈话间,只见郑金成手拿烙铁在葫芦上勾画,这是葫芦烙画的主要创作步骤。为了保证烙画的质量,他要保持非常平稳的力度,这样在保证艺术效果的同时,也能让作品保存更长时间。

4_副本.jpg

  烙制出一幅精美的画,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葫芦的烙画工艺非常考验创作者的雕刻技术、绘画功底和耐心。我从20多岁开始拜师学艺,这些年来,几乎每天都与葫芦相伴,至少画废画烂了上万个葫芦。”郑金成说。

  经过潜心研究,郑金成将绘画、烙画及雕刻艺术的巧妙构思集成于葫芦上,这才有了《五福临门》《中国龙》《五只大熊猫》《万众一心》……这些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作品。

7_副本.jpg

葫芦在“铁”笔下生花

郑金成——

“我坚持了20年,一直想在这个行业做出成绩,所以我需要不停学习创新。”


  近年来,郑金成推出了葫芦烙画的各类文创产品,包括装饰挂件、摆件、包包、容器等;同时他还开拓网络销售渠道,让这个“宝葫芦”成为了更多消费者的“心头爱”。

  “我的葫芦烙画,卖到过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最贵的葫芦烙画,卖到近万元了。”他说。

6_副本.jpg

  在坚持创作的同时,郑金成也致力于教授烙画技艺。他亲自面授的学生就有千余人,遍及绵阳、河北、新疆等地。

  如今,他还走进学校、社区宣讲,通过网络直播教学,讲解烙画发展历史,教授烙画基本技法。

  葫芦很小,却呈现出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灿烂。在郑金成的带动下,葫芦烙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3_副本.jpg

  如今,在郑金成老家河清镇同心村,第二个葫芦传习基地正积极打造中,占地2000多平方米。他希望将基地打造成从种到收、再到创作的研学传习基地。

  “我辛苦劳作后收获的果实,能够经过艺术加工,被更多人欣赏喜爱,心里便很满足了。未来,我还要坚持把葫芦烙画传承下去,让周围的老百姓能够了解它,并且能参与进来,把这个小葫芦做成大产业,带动大家增收致富。”郑金成说。

5_副本.jpg

(安州融媒 涪江观察记者 安峥 文/图/视频 蒲敏/视觉设计)

编辑:付玙璠 校对:王政 审核:袁媛 廖耘

0
X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