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持续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优势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正铆足干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万物向“新”,聚势而生。新篇章、新突破如何书写?即日起,涪江观察推出专栏《向“新”而行》,探寻绵阳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迈出的奋进步伐。敬请垂注。
近日,搭载着“绵阳造”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货车,从绵阳经开区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驶出,发运至非洲肯尼亚的内罗毕西部医院。这是“绵阳造”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首次走向海外市场。
医用回旋加速器是核医疗领域的关键设备之一,在放射性药物生产、核医学影像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玖谊源的国产首创医用回旋加速器,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有利于推进核医学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替代。
然而,谁能想到,从“实验室”到实现迅速“出海”,玖谊源仅仅用了4个月:去年8月项目竣工投产,12月底首台医用回旋加速器就出口肯尼亚。
我们即将推出“智能小型化的7MeV回旋加速器与20MeV中高能回旋加速器”,并正在进行30MeV多粒子强流回旋加速器的研发。
技术上有突破,市场上才有前景。在技术追赶中,必须研发出弯道超车的优势产品,正如30MeV多粒子强流回旋加速器就能实现能量的提升,多粒子强流回旋加速器可产生多种放射性同位素。

同样忙碌的还有紧邻经开区的游仙区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
“目前,产业园企业正在进行施工建设和相关证照办理工作。”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核医疗健康产业园采取“院所技术原料支撑+地方基础设施配套+市场化管理运营”的方式
◆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和反应堆独特资源
◆计划总投资186亿元
◆以核医疗中心、核诊疗设备、核素核药三大板块为主体
◆建设研发、生产、科教、安评和医疗、文商旅五大组团
◆打造以医、教、研、科、工、贸六大领域为支撑的现代健康产业基地

据悉,产业园已签约高能X射线FLASH医疗设备项目、质子医疗装备制造基地、放射药研发生产基地等24个项目,总投资约240亿元;
重点在谈项目17个,包含核医疗装备、同位素制备、核技术孵化器、电子束辐照装备等领域,涉及投资金额100亿元以上。
预计2024年,产业园部分组团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到2025年,绵阳核医学产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从“实验室”迅速“出海”,打破国外产品垄断;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抱团发展”。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的科技成果转化,如同星星之火,让绵阳的核医学产业渐成气候。
这在绵阳,并非偶然。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力,绵阳已构建起核医学产业从研发、生产到应用首尾相连的闭环链条。
绵阳成立聚焦核医学领域的涪江实验室,构建核医学“人才汇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临床应用”全过程创新链。
绵阳正在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围绕核素及靶向药物、放射性药物配送物流、核医疗诊疗设备、肿瘤治疗等方向招引培育企业,实现“抱团发展”。
核医疗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绵阳依托中物院独特的核技术优势和自身丰富的医疗资源,加快推动核医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进展:
◆建成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
◆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及药物)研发中心
◆靶向放射性药物创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省级创新平台
◆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开创性进展
◆碘-131、镥-177等医用同位素及药物实现自主可控

绵阳核医学产业
活力涌动 发展蓬勃
态势强劲 未来可期
(涪江观察记者 谢艳 宋德平 文/图)
编辑:王跃璇 贾非 校对:张春梅 审核:袁媛 廖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