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绵阳首批优秀科技助理韩正勇早早地赶到科技创新大会会场,“为企业解决技术痛点,打通发展难点,寻找突破口,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正是科技助理的意义所在。”
9时,绵阳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在绵科研院所、高校、重点企业、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42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迎接绵阳发展史上又一次科技盛会。
这一天,必将在绵阳创新发展的时间轴上留下轨迹。
创新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会上,评选出的绵阳市202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十大创新企业”“十大创新产品”,镌刻了一年来绵阳的创新脚印。
闪亮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他们照亮以科技为名、因创新而兴的中国(绵阳)科技城的特有方式——
这里有科幻照进现实,与《流浪地球2》中机器狗“笨笨”同款的四足仿生机器人。这款四足仿生机器人,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具有高机动、大负载、多地形适应性等特点。
这里有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医用回旋加速器为国产首创,实现国产替代,为医用同位素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关键装备,对推动我国核医学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起到重大作用。
这里有创新永不停歇的企业,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树脂合成、功能薄膜制造、精密涂布”三大核心技术创新,先后自主研发出“特高压输变电绝缘结构件”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
作为此次评审委员会的主评委,绵阳市科协主席范国滨表示,在绵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在航空航天、核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科技进展,研发出了一批引领性的创新产品,涌现出一批创新企业,以实际行动助力科技城建设。
荣誉的背后,既有担当、也有使命,更有创新、求实的精神。“作为一家扎根绵阳本土的民营企业,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坚守实业主业,聚焦水性工业涂料领域。”绵阳麦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22年度“十大创新企业”,董事长闫辉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科技创新大会上,许多参会代表坦言,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是“自主创新”,感受最深的是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取得的飞速发展,得到的最大启示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涪江(核医学)实验室的红布缓缓落下,绵阳科技创新又迎来一大盛事。涪江(核医学)实验室首选“赛道”是绵阳的优势之一——核医学。
如何在核医学领域跑出好成绩?聚焦医用同位素研制及供给、放射药物创制、核医学诊断装备及技术研发、高端放射治疗装备及技术研发、核医疗设备及药物临床研究、核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在核医疗领域构建完善的创新链,解决制约我国核医疗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实现核医疗技术自主可控。
建好一个高能级实验室,能吸引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项目、催生一批成果,对创新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中广核同位素科技(绵阳)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刚表示,“相信未来绵阳的核医疗健康产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地方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3次赋予绵阳科技创新的光荣使命,为绵阳打上了“科技”烙印、注入了“创新”基因,科技创新已成为绵阳的核心价值和鲜明底色。
从历史的纵轴看——无论是全国还是绵阳,没有哪一次发展的巨大进步不是以创新为支撑。
从竞争的横轴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越过时光的长河,绵阳一次次用创新突破,回应时代的潮涌。绵阳把实施“科技立市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路径,创造性推出了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科创基金小镇、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和“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等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创新举措,持续提升创新能级,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
应对变局,需要创新作为。
绵阳准确把握时与势、机与策、谋与干,持续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夯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持续提升绵阳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位势。
会上,绵阳发布科技创新“十条政策”: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加大创新主体引育;支持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人才、载体、金融、服务多个维度加大科技供给,形成全链条服务、全要素覆盖的创新政策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散会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友一兴奋地跟其他参会代表交流。他感慨道:“科创十条干货满满,很多都是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突破的关键点。比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这一点我们尤其关注,有助于企业加深与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以及龙头企业间的合作深度,对新产品有推动作用。”
10时50分,大会落下帷幕。
“科技创新已成为绵阳的核心价值和鲜明底色!”的话语在每个人心中回荡,打响了绵阳发展的节拍,一字一句唱出绵阳创新最强音。
(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文 陈冬冬/图 熊锐/视频)
编辑:秦琴 曹海容 校对:王政 审核: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