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下行、原材料价格高升、消费需求不振等三重压力下,2024年的中国空调行业,正经历一场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范式跃迁。但是在行业寒冬中,长虹空调却连续几年取得业绩增长,成为一个“破局样本”,其背后有着怎样的“进化密码”?
荷花效应,打造“精工品质”产品名片
荷花的根深扎在泥土汲取养分,荷花是造势,结藕是做实,没有众人的扎扎实实,公司难以造势,这便是有名的“荷花效应”。
纵观空调行业,空调产品如同水面盛开的荷花,人人可见;而真正的胜负,藏在看不见的“水下根系”——技术储备、供应链、用户洞察。
如何让“水下根系”真正转化为“水上优势”,长虹空调的做法是:“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定”。长虹空调的新品开发是营销提出需求,总部通过“整合产品开发”来实现。为了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更为精准,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用户需求,长虹空调施行“技术营销化”重要举措,让技术负责人以深潜进营销一线,更好地实现用户需求。
在这样的开发机制下,长虹空调围绕着“精工品质 舒适每一度”的品牌主张,紧贴用户需求,全力打造的“两张名片”,在市场上收获巨大反响。
“卧室就选全无尘,客厅就选客餐柜”,长虹空调打造的全无尘挂机和客餐厅共享柜机已经成为两张响当当的市场名片。其中,全无尘(挂机)系列产品创新进出风口全闭合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家中灰尘、花粉、毛屑等污染问题,保证居室空间的空气健康。客餐厅共享空调(柜机)创造性地设计出具备上下两个出风口,符合人机功效学原理的黄金比例,从根本上满足一台柜机对于远近不同送风需求。“两张名片”的背后,是长虹空调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和极致响应。
据悉,长虹空调又一新品“AI温湿氧、置身山水间”的AI系列已经完成研发测试,该产品系列将于今年6月前后上市。这也是行业首款专注温度、湿度、含氧量的空调,能通过AI智能技术,全方位满足用户好空气需求,给用户营造多维度舒适环境。
用户至上,搭建“终身服务”生态体系
今年的两会,春意料峭,位于绵阳市委党校的会场内,再一次迎来了满面春风的参会代表们。“今年再也不用穿着西装挨冻了。”一位与会代表笑称。
长虹空调作为中央空调产品的设备供应商,派出精干技术力量,从整体的暖通方案设计、安装管控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技术专家挂帅,制订了长远整改方案,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空调制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2024年起,长虹空调(家用)产品推出在全国实施整机“10年免费包修”,为空调加上了一层“终身险”,给消费者带来最安心的保障。长虹空调敢于提出此项承诺的底气源于近30年沉淀的科技实力和“精工品质”的自信。
早在2007年,长虹就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成立了家电行业最早的可靠性技术中心。所有长虹空调在进入市场之前,都要在这里进行最为严苛的试验,如极限低温-30℃和极限高温+60℃下产品应力等。以真空氦检漏技术为例,长虹空调沿用航空飞机燃料箱的检漏技术和标准,通过氦检漏仪准确判断工件泄漏情况,可确保换热器10年使用寿命内12万次的压力冲击不泄漏,成为长虹空调外机“十年不锈不漏”独一无二的秘诀。
此外,长虹拥有国家级CNAS实验室等多种专业实验组群,这些“硬实力”为空调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打下坚实科技基础——变频空调0.1℃精微感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开创精准控温先河;“微通道管材与换热器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创“人体状态感知空……
“虽然长虹空调的服务承诺是10年免费包修,但追求的却是‘不用修’的目标。”长虹空调总经理胡照贵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产品实施PLM全生命周期管理,匹配更强有力的资源,不断迭代优化。
以人为本,构建奋斗者激励机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长虹空调人才管理制胜的秘诀就在于“给车头加满油”,把奖励和机会向成功者、奋斗者、业绩优秀者倾斜,拉开差距,后进者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组织也因此被激活。
针对管理职与专业职,长虹空调推行“271”人才法则,以年度为周期,对各类序列岗位员工开展评估排序—— 将员工区分为前20%的优秀者、70%的良好者及10%的待改进者。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学习成长等多维度,向排名前20%的优秀员工倾斜;对排名靠后的10%员工,则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绩效面谈与绩效跟进,同时提供培训提升机会或进行岗位调整等。
自“271”管理方法实施以来,李磊鑫、邓培生等众多优秀员工脱颖而出。作为90后的技术所所长李磊鑫,就是在“给资源不给方案,给目标不给路径”的放权模式下成长为长虹空调技术研发的“大满贯选手”。三年内,他将团队90后技术负责人占比从12%提升至35%,关键项目决策周期缩短60%。
针对一线员工,长虹空调倡导打造“家文化”,高度关注一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通过各种关爱措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旺季生产期间,公司为保障员工身心健康,专设园区医疗驻点,提供现场坐诊、急救、针灸、测量血压血糖等医疗服务。还配备5台AED自动除颤仪,以应对紧急救援。
此外,长虹空调积极打造员工“吃住行”的保障机制,租赁了整栋楼房作为新的员工宿舍,为员工提供“人人有座”的上下班通勤班车,在空调园区增设60个智能充电桩并增配消防灭火器材,在园区新增两处无人生鲜微市,实惠员工“菜篮子”……多位一线员工表示:“公司的关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更加坚定了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内外协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协作机制
随着一辆辆满载出口空调产品的平板车缓缓驶离长虹空调的库房,一场跨越地域界限、深化产业协同的旅程启幕。
长虹空调与中山长虹长期以来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与市场资源。为进一步提升空调产品整体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双方主动融入“产业拉通、内外协同”大局,开启深度合作新篇章。本次从绵阳库房拉出运往海外市场的货物,就是双方首个协同项目结出的丰硕果实。
在本次协作中,双方团队积极应对挑战、克服困难,首先论证项目可行性,随后快速筛选客户、开发产品,从项目立项到成品下线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过程中,团队还不断优化产品方案,梳理全价值链,有效促进双方成本的降低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推动“产业拉通、内外协同”上,胡照贵不遗余力地推动两个双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TO C/TO B双循环。他主张,要勇于创新思维、打破陈规,要协同一切可运用的内外部资源,通过协同发挥出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用。
作为成立于1995年的老牌空调企业,长虹空调的发展实践揭示了中国制造业的进化密码:以“荷花效应”筑牢根基,以“用户至上”紧抓用户,以“以人为本”激活团队,以“内外协同”强身健体。长虹空调已悄然完成从“空调制造商”到“空气服务商”的跃迁——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一场关于“制造业本质”的回答。
(涪江观察记者 杨方彧/文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供图)
编辑:贾非 校对:张春梅 审核:廖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