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松,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如今已成为绵阳市中心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王亭亭,中国科技大学博士,一毕业“就”在绵阳,参与FLASH放疗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张玉波,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从首都北京到平武的大山沟,带动周边农民养蜂增收,走上“甜蜜”小康路……
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是重中之重。今年,在绵高校毕业生达到4.8万余人,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迫在眉睫。绵阳这座科技城,何以留人?

视觉绵阳资料图
“隔离间里就是一体机的设备,它从下料到弯管再到成型,在一台设备上就可以完成。”6月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们到四川虹新制冷科技有限公司参观。
“通过实地参观,我感觉家乡的机械企业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学生罗中皓说,“在这里,我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职业价值。”
为了抓住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关键期,绵阳提前布局,由“引企进校”扩展到“引校进企”,在“企业摆摊亮岗,求职者逛摊选岗”的基础上,让求职者“零距离沉浸式”参观企业环境,观摩工作岗位。
下好引才“先手棋”,绵阳坚持“双管齐下”——提供大规模求职招聘机会与专业化就业指导、全方位政策咨询等服务。
今年以来,人社就业部门先后分赴重庆合川、浙江衢州、阿坝壤塘等地,为科技城招揽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组织开展“春风行动”“重点企业进校园”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0余场次,促进1.02万余名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深入校园开展人社领导、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专家进校园活动12场,服务高校毕业生超过3000人次。
新的行动也已开始。自6月21日起,绵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启航专项行动正式启动,从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岗位需求全覆盖等方面,服务于在绵高校毕业生与绵阳籍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岁青年。
政策红利的吸引力,决定着人才的去与留——
●6月14日,绵阳发布《给高校毕业生的一份就业创业政策清单》,力争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参加到就业创业活动中;
●6月20日,绵阳发布《给招用高校毕业生企业的一份惠企政策清单》,加大惠企力度;
●6月21日,绵阳发布《给在校大学生的一份就业创业政策清单》,便利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以此带动更多人就业……
一系列政策清单,均聚焦高校毕业生最关注、最急需、最期盼的政策热点,并对相关就业创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整合与创新升级,让吸纳就业的用人单位、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都有机会获得相应的帮扶。
绵阳的诚意,还体现在潜移默化的人才生态营造上——
●最大的诚意,推出“人才十条”,设立10亿元人才专项资金;
●最好的资源,实施优秀教师交流、优秀校长培育“双优”工程和优质学校扩容、优质资源共享“双优”计划;
●最优的服务,市县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为高端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综合服务。
政策落地也是关键。绵阳快马加鞭、多措并举,持续释放稳就业特别是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积极信号。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绵阳共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400余万元,补贴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40%。
绵阳不仅栽好“梧桐树”,也在搭建成就事业的“大舞台”——
●近年来,绵阳重点布局“4+8+1”战略,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支撑创新创业链条;
●11个工业园区聚集规上工业企业989家,提供优质企业集群机遇;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大批项目,让更多人愿来愿留、乐活乐享。
放眼绵阳,一大批人才团队选择绵阳、兑现梦想,一大批创业型企业在绵阳孵化、培育、成长、壮大。
去年2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张鹏通过招才引智进入到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高级技术经理。“公司帮我们申请了安居补助和人才公寓,我们得以潜心搞研发。”来绵阳时间虽短,但张鹏已经感受到绵阳的求贤若渴。
广大院士也有了服务地方发展的新渠道。《绵阳市科技顾问2023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绵阳先后聘请了16名“两院院士”担任科技顾问,组织实施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12项,提交决策咨询报告30份。
视觉绵阳 刘军 摄
诸多“最强大脑”汇聚于此,也为绵阳带来创新之变、产业之变、发展之变。
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城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累计成功孵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5家、高新技术企业129家,创新主体数量位列全市前列;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江油创客空间累计孵化培育创业实体129个,创业成功率达89.15%……
“功以才立,业由才广。”绵阳既向广大青年人才抛出诚意满满的“橄榄枝”,也树立起诚邀天下贤才干事创业的“风向标”,让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留绵就业创业决心更大、信心更强、底气更足。
(涪江观察记者 彭紫薇 文/图)
编辑:秦琴 校对:张春梅 审核:廖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