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道德模范张巧:她是那朵敬老院里盛开的“太阳花”

  • 绵阳观察
  • |
  • 2019-11-13 14:53:58

TIM图片20190416094451.jpg

  一名“80后”女大学生,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回到乡镇从事孝老敬老事业,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和关怀,努力营造老人安享晚年的温馨家园,被老人们誉为“好女儿”。她,就是第六届四川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江油市义新敬老院院长张巧。

张巧(记者 赖杰 摄).JPG

  11月13日,在受到市委书记刘超会见后,张巧心情格外激动。“未来的日子,我依然会忠于自己无悔的初心,依然会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接受记者采访,张巧信心满怀。

  太阳花是张巧最喜欢的花,因为它总是向着阳光绽放,看见太阳花就仿佛看见了阳光、看见了希望。而张巧就是盛开在义新敬老院的“太阳花”,为老人们托起一片“晚霞”。

  2011年底,义新乡公开招聘敬老院院长,“80后”女大学生张巧报名竞聘,因为大学生身份的优势,再加上演讲时对促进孝老敬老事业发展的创新思路,张巧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

  “敬老院的老人们脾气倔强,她一个姑娘家,能行吗?”乡亲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张巧太年轻,难以挑起照顾老人的担子;也有人说,已经当了社区居委会主任,还要兼任敬老院院长,肯定是靠“关系”……

  初出茅庐的张巧并没有将这些议论放在心上,“我只想为孝老敬老事业做点贡献,其他没想那么复杂。”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2年元旦,张巧在敬老院上班的第一天,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安装敬老院门口的两个大灯,她在瑟瑟寒风中忙碌一天,没有人给她倒一杯热水、递一个凳子,甚至吃午饭也没人叫她。

  但这并没有让张巧轻易放弃,她耐心地与老人们交心谈心,倾听老人的故事,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的生活。“既然大家都不理我,那我就去理他们。”拿着名单,张巧逐一敲响了老人们的寝室门。“一次不理我,我就去第二次,你带着笑脸去,老人也不会故意板着脸对你。”张巧说。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老人们的沟通,张巧一一前往老人们原来生活的村组,仔细查阅老人们的档案,了解他们的过去,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她还在敬老院创立了“院民自治”,将敬老院变成老人的乐园,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馨,用人间至孝诠释“孝老敬老”的真谛和精髓。

  2013年的夏天,敬老院老人冯大爷突发脑溢血,张巧和院内工作人员立即赶往医院。得知老人的情形非常危险,得马上联系其亲属,让他们来见老人最后一面,张巧记不清自己打了多少个电话,但老人的亲属都以“忙”字为由推脱了。最后,老人遗憾离世,这件事对张巧的触动很大,她一直在想,亲情原来是这样奢侈的东西。她暗下决心,老人亲属们不给的自己给,旁人不愿接受的自己接受。

  她在工作笔记中写到:“院长一职寄予了我太大的信任和责任,只有让老人们没有孤独感、冷落感和焦虑感,自己才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人!”

  张巧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连租带借整合了敬老院周边70多亩土地,并根据老人们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划分为种植组、养殖组、生活组、护理组、安全组、清洁组,让老人们在敬老院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很快,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敬老院的地里有了菜、圈里有了猪、堰塘有了鱼,满院子的花花草草,环境变美了,生活充实了,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敬老院也更像一个家了。“敬老院不应该只是一个为老人养老、帮他们安度晚年的机构,更应该是一个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家园。”张巧说,我要让他们更加健康地生活,我要帮他们发挥自身的价值,我还要让他们在敬老院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冬去春来,义新敬老院的老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他们在张巧编织的“花园里”变观念、变想法、变脾气,个个成了讲文明、懂包容、能奉献的“老年主角”;而一直不变的,是张巧爱老敬老的那份执着,是赋予老人们的那份深厚感情,是年轻向上的蓬勃朝气……

  用张巧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只要走进敬老院,就感到无比的安慰,因为有太多温暖的一幕幕,每天都在这里发生,所以无论付出得再多,我都觉得值!”

  (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若雪/文 赖杰/图)

W020181107598114252544.jpg

0
X

热门评论